博文

蜀素帖

图片
 《蜀素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今藏于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邮政发行书法邮票。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诸体诗》,清乾隆末年编篡《石渠宝笈续编》时取今名。《蜀素帖》纵长27.8公分,横长270.8公分。“蜀素”指的是这卷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东方所织造的名贵绢。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湖州郡守林希保存家中二十余年,至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装裱成卷。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的满满的八首诗句。此作可说是米芾早年的力作,董其昌以“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来形容。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

祭侄文稿

图片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文稿》,俗谓《祭侄帖》、《祭侄稿》。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世誉为“在世颜体第一”、“天下行书第二”,真迹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字帖”[1]。这件作品是颜真卿为了祭侄文而写下的草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由于心情极度悲愤且已难以平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使错误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也顾不得笔墨的工拙,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河北24郡纷纷瓦解,仅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西南),颜真卿守平原郡(今山东省陵县)。颜杲卿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一时河北17郡响应。天宝15年(756年),安禄山围攻常山,执颜季明,藉逼颜杲卿降。但颜杲卿不屈,大骂安禄山,颜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至洛阳,见安禄山。颜杲卿怒骂安禄山,被处死。颜氏一门三十余口被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让侄子颜泉明至河北寻得颜季明头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

快雪时晴帖

图片
 《快雪时晴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以行书写成,实为一封信。此帖材质为纸本,尺寸纵23公分,横14.8公分。现存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此帖由王羲之写给其友人,一般认为原帖已不存在,现存本应为唐代摹本。明代鉴赏家詹景凤认为赵孟𫖯的行书受到此帖影响。 明、清年间,为降清明官冯铨所藏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冯铨之子冯源济将此墨本呈献给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一起放在宫内“三希堂”中,成为“三希堂”第一珍品。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寒食帖

 《寒食帖》,全名《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诗帖》,又称《寒食节帖》,是北宋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的行书代表作,左侧有黄庭坚跋文,被誉为“苏书第一”,二十世纪末更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纵34.2公分,横199.5公分,为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1082年)寒食节于东坡雪堂写下的二首诗,是平生最得意的书法作品,被称为“苏书第一”,此帖行书笔法自由,左边尚有黄庭坚作跋。二十世纪末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92%E9%A3%9F%E5%B8%96

自叙帖

图片
 《自叙帖》,为唐朝书法家怀素的墨宝。写于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以草书写成。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图片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现存双钩摹本,左下亦有鉴定的签署,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平安帖 〈平安帖〉中书体为行书兼草书,其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和挑转折之间,有很多细微的动作,许多的带笔行为以及草书笔法,十分自然而巧丽。 释文:此粗平安 脩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 想明日当复悉来 无由同 增慨 何如帖 〈何如帖〉书体为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自己近况。其中“复”字重复三次,各不相同,以写书法来说,称为"得意忘形"。 释文:羲之白 不审、尊体比复何如 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奉橘帖 〈奉橘帖〉书体为行书,奉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短信。字体大小有丰富变化。此帖在唐代就很有名,唐代诗人韦应物《答郑骑曹求橘诗》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迹的典故。 释文:奉橘三百枚 霜未降 未可多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5%AE%89%E4%BD%95%E5%A6%82%E5%A5%89%E6%A9%98%E4%B8%89%E5%B8%96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柉禁诸器

这组精美的祭祀青铜器包括一张器桌和13件酒器,这是目前出土铜禁和共存酒器均保存完整的唯一成套青铜器。铜禁非常稀少(西周铜禁至今存世仅3件),大概因为体积过大,铸造起来耗铜太费,所以一般采取木制,或径以普通几案代替了。柉,读音为fán,汉字,释义为古书上说的一种树,皮可以制绳索。他的第一位收藏者端方在《陶斋吉金录》将其所藏青铜禁命名为“柉禁”,但并未详述其命名的理由。据推测,应是源自东汉《礼器碑》中“笾柉禁壶”的记载。“柉”原为树名,在《礼器碑》中借指杯或碗类容器,将青铜禁命名为“柉禁”并不十分恰当,但自端方以后,已成为该青铜禁约定俗成的称谓。 禁是流行于周代的一类用以承放盛酒器的器物,也是周代礼制中的一种礼器。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 古代禁分为两种:棜,或称斯禁,形状与车舆相近,方形有四周边而没有足,为大夫所用;禁,形状与方案相近,椭长,下面有曲足,为士所用。士所用的禁要高于大夫所用的棜,而天子和诸侯是不用禁的,所以称“以下为尊”。对于出土的文物,大型的承尊器无论是否有足,一般通称为“禁”,而小型的承尊器则被称为“器座”。 柉禁,1901年于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的一件青铜夔蝉纹铜禁, 长89.9厘米,宽46.4厘米,高18.1厘米,重32.2kg。器形为扁平长方体,前后各有长孔八,左右各有长孔二,器上尚存放置其他青铜器留下的痕迹。柉禁是自有金石学之后出土的第一件铜禁,此前禁这一类器物只见于古书记载。 柉禁及其他13件同时出土的青铜器于1901年(光绪27年)出土于陕西凤翔府宝鸡戴家湾,后辗转到了曾任陕西巡抚,时任湖北巡抚当时的金石学家、大收藏家端方之手。端方官至直隶总督,是清末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端方得到这套青铜器后非常得意,不仅请来同僚一起欣赏,还当场摆拍了一张照片——在当时拍照可是了不得的时髦物事,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端方在研究之后,将这套柉禁中的每件青铜器都认真考证及描摹,并收录在了他所著的《陶斋吉金录》中。1911年,四川总督赵尔丰因四川局势失控被免职,清廷命时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的端方署理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