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1的博文

哈勃太空望远镜

图片
哈勃太空望远镜( Hubble Space Telescope )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厉害的望远镜有多厉害呢?让我们用它最有名的摄影作品来了解一下——在老鹰星云内诞生恒星的创生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惊为神迹。 那么这个相机是多少像素的呢?八百万像素的双摄。是的,你没看错,只有你的手机上相机的一个零头的零头。说的技术一点,它所用的广角相机使用了两片可见紫外线的CCD,每片的传感器尺寸是2048x4096。那为啥你的手机拍星空拍不出来这么震撼人心的照片呢?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是镜头,玩摄影的都知道,其实最烧钱的不是相机,而是镜头,如果想拍远点的东西,比如观鸟,都要使用极其昂贵的巨大的镜头,这也是摄影中长枪短炮这个词的由来。哈勃望远镜的镜头有多大?它的直径是2.4米。对比一下你的手机看看,这就是不可逾越的物理鸿沟了,最敢吹牛的手机厂商也不敢这么吹。第二是就是修图和美颜技术。虽然哈勃的CCD很小,但是它可以多次拍摄很多张,然后拼接在一起,类似手机里的全景模式,所以官方发布的这张照片是4800万像素。另外他也可以拍多张照片进行叠加让照片更清晰,类似手机的夜景模式。当然,哈勃的技术实现比你的手机拍照复杂多了,因为哈勃在以7.5公里每秒的速度在559 公里的高度绕着地球旋转,每96分钟转一圈。你可以以7.5厘米每秒绕着操场跑圈来试试看这个拼接和叠加的的难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哈勃是在太空这个独一无二的优良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其实很多国家也都有这么复杂的大型天文望远镜,但是哈珀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地球的大气层保护了我们人类,但是也会对天文观测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气不但大量消除了红外线和紫外线,还会扭曲可以见光。比如我们都会唱的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其实星星是不闪烁的,是大气扭曲了光线。此外,风云雨雪,白天和黑夜等等都是很大的影响。而太空中的哈勃是24小时可用的观测利器,这也是它如此高产的原因之一。此外哈勃还可以看紫外线,红外线,获取更多信息。看的更清楚后,我们可以看到新生的星云旋转,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星星, 而星星不同的颜色就代表这不同的年龄。当然除了拍摄美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哈勃在科学上的诸多贡献。哈勃的许多重大贡献比较深奥,我这里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贡献是哈勃帮助科学家确定了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年。 这个东西这么好,为啥只有一个呢?为啥不多发射几个上去。两个原因,一个是太贵...

博物馆系列-长信宫灯

图片
 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鎏金灯具之一,公元前172年铸造, 1968年满城汉墓窦绾墓中发现。现藏于位于河北博物院“满城汉墓”展区。 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正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清洗灯具。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灯上刻铭文九处,共65字,一说为64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如:“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位于灯座底部)。 这个灯的主人流转也很适合讲故事。 参考资料: 长信宫灯 满城汉墓讲解汉朝夫妻合葬规制 长信宫灯

博物馆系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图片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也称“五星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在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无名男女双人合葬墓中,出土一件蜀锦护膊,上有文字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同时出土的另外一块织锦上有“讨南羌”三字。墓中还出土一只刻有“王”字的陶罐。从墓葬规格及其他佐证判断,墓主人应是精绝国国王,这块织锦很可能是他将汉王朝特意赏赐、汉军遗物(或赠物)当作随葬品而以为压胜。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民丰以北100公里处,是兴盛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的古代都市,是《汉书》所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护膊现收藏于新疆考古研究所。 该锦为长方形,圆角、绢缘、缀带、大小18.5厘米×12.5厘米,为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采用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制作,以“青赤黄白绿”五色与“五星”对,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其花纹之间贯穿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 2017年1月,中国丝绸博物馆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进行了织物信息采集和分析检测,确定织锦的图案及文字还原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织锦共用10470根经线,84片花综,2片地综。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占辞,经常出现在古代星占术中。如《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在《汉书》《晋书》《隋书》《新唐书》天文志中都有此类记载。按照中国古代星相学和阴阳家的说法,岁星、荧惑、镇星、太白和辰星五星如果同时出现在东方天空中,则有利。汉元年(前202年)时,此五星同时出现于东方井宿中,被认为是汉朝兴起的祥瑞迹象。 “讨南羌”三字,《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派兵平定羌人的叛乱。行前,汉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后果然大胜。此件织锦很可能就是这一次讨南羌军事行动的实物见证。 另外,在现代意义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象征有着有趣的契合,被认为兼顾了中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与现实革命、艺术与当今政治的关系。 参考资料: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新疆尼雅遗址,精绝古城...

博物馆系列-兽首玛瑙杯

图片
兽首玛瑙杯,1970年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一件玛瑙酒具,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唐代的一件俏色玉雕精品。 兽首玛瑙杯的主体材质为一整块条纹状的绛红色玛瑙,有淡红夹淡白的色带。杯口近圆形,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下部为兽首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面部却更像是牛的面部。兽首的口鼻处为用黄金制作的帽塞,帽塞可以卸下来,帽塞卸下为流,整个酒杯将成漏斗状。 兽首玛瑙杯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它在器形上属于起源于西方的“来通”造型,这种酒具造型源于希腊,在中亚、西亚,尤其是萨珊波斯十分常见。《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因此该玛瑙杯不排除为外国进献的礼品,或是西域商人带入中土后流转到窖藏主人手中,或是唐朝匠人根据西域风格仿造而成的。 参考资料: 兽首玛瑙杯  西域兽首玛瑙杯,考证何家村窖藏的主人是谁

博物馆系列-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图片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代文物。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唐代窖藏。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银壶模仿游牧民族储水用的皮囊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圈足径8.8×7.1厘米。壶腹扁圆,壶盖饰莲瓣纹,上有弓形提梁,以细炼连结壶盖,上口敛,下呈扁弧形,壶腹下部与圈足相接处有模仿皮囊的皮条结的“同心结”图案一周,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指示壶的重量,周身不见焊缝。 最为精彩之处,是壶腹双侧面有模具冲压而成的舞马图,这匹健硕的舞马长鬃披颈,口衔酒杯,前肢蹦直,后肢弯曲,马尾上扬,绶带飘动,动感十足。 这个银壶除了见证了大唐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以实物作证了唐朝文献中唐玄宗的舞马。据说唐玄宗养了400匹舞马,每逢祝寿就会出来表演。作过李隆基的宰相的张说,在《舞马干秋万岁禾府词》中曾说:“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髬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脐。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壶上的舞马正是在“衔杯终宴曲”之时,做着“徐行拜两膝”的姿态。 参考资料: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何家村的唐代窖藏,舞马衔杯纹银壶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朝统治由盛到衰的见证

博物馆系列-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图片
 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是中国北魏时期的艺术珍品,1965年11月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的司马金龙墓,现藏大同市博物馆。 漆屏每块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为木板制成,先将双面遍髹朱漆然后作画,人物用黑色作铁线描,脸和手涂铅白,服饰、器具则以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颜色渲染,并以黄墨为底,用黑墨书写榜题和题记。 当时的绘画题材,可分为三类,一为经史故事,二为风俗现状,三为神怪祥瑞。王室士族尤其注重经史故事的传写,以行劝诫与教化之功用。因此士人画家的人物画中,尤以此类内容为多。屏风又特别适合表现传统的先贤、列女、孝子之类的系列题材。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描绘即是列女故事,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编撰的《列女传》。 漆屏的图像至今尚未全部刊布。左图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画面以栏界分隔为四层: 第一层有五个人物,其中有帝舜父“瞽叟”、娥皇、女英和帝舜本人,表现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见《史记·五帝本纪》[4]和《列女传·母仪传·有虞二妃》; 第二层有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妃太姜、周文王之母太任和周武王之母太姒的立像,其事见《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 第三层有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其事见《列女传·母仪传·鲁之母师》; 第四层有六个人物,为班婕妤辞与汉成帝同乘御辇故事,画中的汉成帝坐在高篷大辇之上,回首注视,脚夫四名,抬辇行进,班婕妤随后步行,其事见《汉书·外戚传》和《续列女传》。 其余漆屏的内容见于《列女传》的还有《仁智传》中的《孙叔敖母》和《卫灵夫人》,《贞顺传》中的《蔡人之妻》和《黎庄夫人》等。 司马金龙墓“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所绘故事的选材承袭了汉代以降用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题记或直接节录史传文字,墨书风格也明显浸润着东晋以来士人的书法意趣。画中人物的仪态风神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作品颇有相似。顾恺之生活的年代早于本作数十年,其画风和技法在其后直至南北朝皆传承有绪,司马金龙墓漆屏便显示了这种传承,太和年间南北的通好更为双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 参考资料: 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北魏琅玡王,司马金龙的漆屏风画

博物馆系列-凤冠 (定陵)

图片
 凤冠,此处特指1957年从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出土的四件凤冠,即: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隶属于明朝神宗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两个悲剧: 1. 两个皇后的悲剧 2. 定陵发掘的悲剧 参考资料: 凤冠 (定陵) 定陵凤冠-----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博物馆系列-虢季子白盘

图片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大型青铜器,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长132.2厘米,高41.3厘米,宽82.7厘米,重215.5公斤,四壁外铸有8个衔环兽首。虢季子白盘是范铸法铸造。 虢季子白盘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后被时任陕西眉县县令徐燮钧占有,他离任后带回常州。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后,虢季子白盘又落到护王陈坤书手里。 清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时任直隶陆路提督的刘铭传在常州与太平天国交战,攻陷常州后,他住进了陈坤书的府邸,发现此盘作为马槽使用。刘铭传从盘底的铭文认定这是一件稀世之宝,就悄悄送回老家安徽肥西县刘老圩村,并附信嘱咐家人仔细珍藏,不要声张。同治十年(1871年),刘铭传卸甲归田,修了一所亭子放置铜盘,并命名为“盘亭”,并把自己对虢季子白盘的研究记录成书《盘亭小录》。 刘家后人为保护虢季子白盘不在乱世中散失,在抗日战争期间,举家逃亡之前,将虢季子白盘埋在后院,坑深3米,上栽有一棵槐树。1949年,刘肃曾(刘铭传第四代孙)主动把虢季子白盘和一件铜鼓皆上缴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2月28日,文化部表彰了刘肃曾,颁发了褒奖状,并有意安排他到北京工作,但刘没有接受。 铭文共111个字,大致上为四字一句,为韵文。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匈奴的先祖),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宣王举行隆重的庆典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虢季子白特制造此盘来纪念这件事情。这段铭文,见证了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确实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那么“虢季子白”又是何许人呢?据史料记载,“虢”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附近。“季”是中国古代对兄弟排行的一种称谓,“伯、仲、叔、季”,“季”是兄弟排行中的第四位。“子白”就是这位虢国公子的名字。 参考资料: 虢季子白盘

博物馆系列-大盂鼎

图片
 大盂鼎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大盂鼎铸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侧铸有19行铭文,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内容是有关一个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周康王的赏赐、训告和伟绩,铸鼎以铭记。 大盂鼎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西周最大的青铜器,而大盂鼎铭文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以及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大盂鼎铭文》(以下简称《大盂鼎》)不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字学价值,更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几乎作为大篆“必修课”出现在各美院的教材中。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居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字形上改变了早期结构符号的散漫不定,而臻于固定统一,结构多取纵势,圆融内敛,浑穆沉潜。在金文书法方面,《大盂鼎》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被称为“四大国宝”。 大盂鼎辗转的身世也值得说说。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 马上被当时岐山首富宋金鉴买下,重器很显眼, 但是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敲诈占有并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认识到有钱不行,还是要当官,于是读书赶考。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在北京琉璃厂闲逛时偶然又发现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真是缘分。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对比一下后面,真是败家子。新买家是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 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 旋即转送左宗棠。左宗棠知道时宝贝,转送给当时的收藏大家潘祖荫。为什么?左宗棠被人诬陷,险些丧命,潘祖荫密奏咸丰皇帝救了他一命,其中一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流传至今。潘祖荫为什么这么厉害?潘氏家族非常显赫,乾隆五十八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揭开了“贵潘”家族“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闻名于世的望族篇章。他历任六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生前就加太傅。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就在潘世恩故居,潘祖荫是他的孙子,也是探花,当时大理寺少卿,最重要的是在南书房当了几十年的帝师,这是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了。对皇帝影响很大。作为当时的收藏大家,他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大盂鼎目前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克鼎目前存放在上海博物院。当时的三大宝他收藏了两个,人不可能太圆满,他当时最大的遗憾是无后,弟弟潘祖年先后过继给他两...

博物馆系列-利簋

图片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公分,口径22公分,重7.95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 利簋是现存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其铭文开首,即从“珷征商”、“夙有商”几句,明确概述了武王征商的史实,是已知周初金文关于此事件的唯一史料。利簋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记载伐商具体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可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中关于武王伐纣时间的记载相印证,对商周断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利簋 克商之证——利簋

博物馆系列-后母戊鼎

图片
 后母戊鼎,或称司母戊鼎,是华夏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也正是因为它很重,出土时古董商没法运走,甚至蒋介石离开大陆的时候也没法运走,我们才能在大陆看见它。 这个的意义比较简单,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国之重器,基本上所有的历史书上都会提到这个文物。 参考资料: 后母戊鼎

博物馆系列-陶鹰鼎

图片
 陶鹰鼎是仰韶文化陶器,出土于陕西省华县(现渭南市华州区)太平庄,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陶鹰鼎通高36厘米,整体结构质朴,周身光洁,未加纹饰。鼎上雕有一只两眼圆睁的猫头鹰,以鹰的前胸为鼎腹,双翅后收构成鼎之中后部,鹰背开有鼎口,鹰足和尾部为鼎足。鹰的双目圆睁,喙部呈勾状,整体造型颇具气势,十分生动。 鼎在中国一般都是国之重器,但是这个鼎虽然也是三足鼎立,但是造型却很可爱,即使是现在造个同款在淘宝上卖,作为日常装饰品也不违和。我们不知道5000年前那个人们还在为温饱发愁的年代,人们造这个鼎是干什么用的,但是至少能看到当时的人类除了吃饱穿暖外,对艺术的追求。事实上,发现他的农民在地里发现它后,拿回家当了很长时间的鸡食盆,求鸡的心里阴影面积。目前这个鼎是孤例没有其他类似文物被发现。 参考资料: 陶鹰鼎 仰韶文化陶鹰鼎,中国人的鹰文化 艺术与人性:陶鹰鼎 老撕机带你看国宝--陶鹰鼎-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的只靠萌?

博物馆系列-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图片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物,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河南省汝州市)阎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夹砂红陶质,敞口、圆唇、深腹,通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以白色为底,黑线勾勒轮廓,在陶缸外壁绘出鹳鸟衔鱼、石斧竖立一旁的画面,线条粗重、结实,风格粗犷、质朴,是远古时期罕见的珍品。 猜猜看,这个是干什么用的?装水,装粮食?都不是,这个仰韶文化中成人二次葬的重要见证,也就是说其实这个是棺材。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鹤鱼石斧图》开创了中国画的先河。陶画上所有艺术形象都取材于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组合在一起,却又体现了先民的原始精神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比如这个石斧上握把的处理就体现了当时的工具制造水平。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已经孕育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所谓勾勒,就是说用画笔描出图案的轮廓,就像咱们现在的简笔画那样,用线条作画。但没骨就相对生僻了,但也是中国画的基本手法之一,就是不用先用画笔勾勒形状然后填色,而是直接用画笔涂色,咱们传统说的泼墨也就是没骨画法的一种。 参考资料: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鹳鱼石斧图,中国最早的彩陶绘画艺术

博物馆系列-序言

 和很多人的经历一样,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上的系列收藏讲座为我打开了文化上一扇崭新的大门。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会学很多历史,古诗词,文言文等等文化相关的东西,但是在工作后这些东西感觉似乎没什么用了。但是在马先生的引领下,很多以前零散的东西突然都关联起来了,豁然开朗,妙趣横生。我直到现在都清晰的记得马先生讲李白的静夜思。我相信只要会背唐诗的人一定至少会背这首。但是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从没想过这个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什么。这扇大门打开后,我开始感受到文化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之后,中国开始了收藏热,各种鉴宝的节目也热火朝天,我个人很少看这些,也从不收藏。因为买这些东西,不但花钱,还占地方,平时保管和搬家都很麻烦。可能我比较享受给生活做减法的乐趣,所以我不在乎是否拥有,更在乎这些收藏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所以通过博物馆去了解这些藏品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不管去哪里,我都会在当地著名的博物馆花很多时间,所以这一个系列就作为我的一个笔记,回顾去过的博物馆,看过的好展品,期待一下没去过的博物馆和好展品。照这个系列按图索骥,基本上你就会对要去的博物馆有什么好东西,为什么它们是好东西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这样看到实际展品的时候你也更有针对性,知道看什么,怎么和同行的人介绍。我计划用中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做一个开始,这个基本上是中国国家官方认定的国宝。后续会开始一些其他博物馆的专门介绍,比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等。 博物馆在中国老百姓中的文化普及相对比较冷门,大部分人宁可跟着旅行团去看一些仿古建筑,听那些不靠谱的传说故事,也不愿意去博物馆看看这些真正的宝贝。来美国后感觉尤其突出,从体制和文化上,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举个例子,美国纽约有一个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号称美国最大的日托,因为非常便宜,造成了很多低收入家庭其实也能接受非常好的历史文化教育。甚至好莱坞还以这里为背景,拍出了票房大卖的《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我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去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时候,看了一天离开的时候临近闭馆,这时候大批很小的孩子背着睡袋来这里体验真实的博物馆奇妙夜,看着他们叽叽喳喳兴奋的表情我非常羡慕。所以希望这个系列除了作为我个人的笔记外,也能帮助在普通老百姓中普及博物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博物馆能给更多的人带来乐趣。 参考资料: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圣帕特里克节

圣帕特里克节(Saint Patrick's Day)在美国虽然不是法定假日,但是影响很大。我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在芝加哥出差,恰逢圣帕特里克节,穿越市区的芝加哥河都被染成了绿色来庆祝。 圣帕特里克是爱尔兰主保圣人(patron saint),他本人不是爱尔兰人,但是16岁被绑架到爱尔兰,六年后逃了出来,期间围绕着他有很多神迹的传说。据说公元432年他被教皇派到爱尔兰传播天主教,一上岸就被不信仰天主教的愤怒的群众围住,要用石头砸死他,他镇定的用身边的三叶草(shamrocks)向人们解释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Holy Trinity)的道理,说服了群众。后来他在爱尔兰的传教非常成功。甚至现在在美国一提起爱尔兰人,大家就会默认他信仰天主教。圣帕特里克于461年3月17日去世,之后爱尔兰人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来纪念他。 目前这一天是爱尔兰的国庆日。在美国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是每年都会有隆重的庆祝,成为爱尔兰裔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爱尔兰裔是美国除了德裔外第二大族裔,有三千万人,要知道爱尔兰全国目前一共只有500万人口,所以每年这一天美国纽约的游行就成为了全世界最盛大的游行,一片绿色的海洋。除了游行和教堂活动外,人们在生活中(尤其是学校的孩子)还会穿上绿色的衣服和佩戴绿色的三叶草饰物,甚至还会带上绿帽子(虽然这个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不好的含义)。也有人会打扮成传说中的绿衣老矮人 (Leprechauns),非常有趣。对很多基督徒来说,从Ash Wednesday到复活节这六周时间被称为大斋节( Lenten ),需要节食和戒酒,但是圣帕特里克节不必遵循这个限制,所以可以想象,人们会抓住这个机会在酒吧大量饮酒,比如爱尔兰的吉尼斯黑啤酒。是的,就是吉尼斯世界记录的那个吉尼斯。吉尼斯记录其实起源于酒吧的一个消遣,所以会收录各种奇奇怪怪的记录。事实上,在美国,圣帕特里克节已经成为一个狂欢节,并不局限于爱尔兰裔,很多其他族裔也会一起来凑热闹,成为一个商业氛围很浓的节日,就像中国人过圣诞节一样。 所以祝大家圣帕特里克节快乐! 参考资料: 圣帕特里克节

神奇的鲁伯特之泪

今天看了一个有趣的视频——李永乐老师讲的鲁伯特之泪。讲的是一种奇妙的现象,一个泪滴形状的玻璃,圆圆的头部非常坚硬,子弹都打不破,但是其纤细的尾部用手一捏就会整个粉碎。它的制作也非常简单,把烧化的玻璃滴入冷水中,就会形成 蝌蚪形状的鲁伯特之泪。鲁伯特是17世纪的英国王子,相传他发现了这个现象,而且用来捉弄身边的人。 它的科学原理也很简单,就是玻璃外层遇水先冷却,形状被固定,而内部后冷却的时候却无法收缩,形成了极大的内部应力,造成表面非常坚硬,但是尾部一旦破损,整个玻璃都会被巨大的内部应力粉碎。 这个科学原理的现实应用就是钢化玻璃,也是用类似的原理制成,表面坚硬,但是一旦破损就会粉碎,不会伤人,从玻璃门到防弹玻璃,用途极其广泛。知道这个原理后,就可以学到一个求生小技巧。因为汽车的挡风玻璃也是类似原理,需要破窗的时候,可以用头枕上的钢条插入窗户的边缘撬破玻璃,然后整块玻璃会立刻粉碎。 参考资料: The magical Rupert's tears: bullets cannot break, explode with a pinch

小龙虾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都市传说,小龙虾是日本人引入中国用来处理尸体的,现在也被用来处理污水,非常脏,外国人都不吃,等等。来到美国后才发现,小龙虾是路易斯安那的传统美食,甚至在纽约也是常见食物,我们公司的食堂里常见小龙虾做的浓汤和三明治,公司楼下就有专门吃小龙虾的店"Hot n Juicy Crawfish"。美国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和玉米,土豆,调味料一起水煮,调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微调,而中国比较流行的麻辣小龙虾在美国倒不是很常见。也有些比较懒的人可以买剥好壳的虾仁做菜。听说在瑞典,小龙虾也是传统美食。 我们通常说的小龙虾指的是克氏原螯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克氏原螯虾对生长环境的容忍性比较强,食物来源也比较广泛,这也是很多夸张传闻的来源。事实上不论中美,小龙虾都是很大的产业,我的故乡湖北省也是中国最大的小龙虾产地,其产量超过了中国产量的一半。所以我猜测大家吃到野生小龙虾的几率不大,应该都是养殖的。 小龙虾的入侵性很强,容易生存,食物广泛,繁殖迅速,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和水产养殖造成影响,所以2010年1月7日入列中国大陆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不过我相信专业的养殖场应该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虽然我个人不太热衷于小龙虾,但是我相信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新鲜,健康的小龙虾只要做熟了吃,应该是比较安全的。 参考资料: 克氏原螯虾

荒野独居 (Alone)

《荒野独居》是美国历史频道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和贝尔(Bear Grylls)的《荒野求生》相比,我个人觉得更加真实,硬核,也更加有趣。比如最新的第七季中,10名参赛选手被分散到北极圈的无人区,距离远到他们相互之间不能遇到。当然这些地方被提前考察过,而且每人能获得的自然资源是比较类似的。其中,能够独立生活100天的选手将能够获得100万美金的奖励。他们面临的考验,包括饥饿,寒冷,野兽,伤病,孤独等等。参赛选手能够从40样预先准备的工具中挑选10样,加上每个人的标准装备,衣服,应急包和摄影装备。失败条件包括选手主动用卫星电话放弃,或者被医疗团队确认不能安全的继续比赛。比赛从2019年9月18日开始。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季,选手需要修建住处,储存食物等。住处一般选择避风和临近水源的安全地带,用石头或者木头就地搭建。食物获取,主要靠狩猎,捕鱼,采摘。最后有一名选手坚持到了100天,我们可以讲讲他主要面临的挑战和成功原因,一开始他用石头搭建房子,就像三只小猪的故事一样,虽然很辛苦,但是在后面严酷的环境中非常安全的存活了下来。除了和其他人一样,用弓箭,渔网,和陷阱获取肉类和脂肪,用采摘获取植物类食物均衡营养。他获胜的关键是用匕首干掉了一头800磅的野牛,并在和棕熊,野狼的对抗中成功保存下来足够的食物。真是个狠人。另外其它细节也是零失误,比如避免受伤,用生活情趣对抗孤独等等。非常值得一看。国内外的各种流媒体平台中都有,观看也很方便。 参考资料: Alone (TV series)

重新出发

 看到14年前自己的前一篇文章,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新主页上线: https://icodeilif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