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系列-大盂鼎
大盂鼎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大盂鼎铸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侧铸有19行铭文,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内容是有关一个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周康王的赏赐、训告和伟绩,铸鼎以铭记。
大盂鼎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西周最大的青铜器,而大盂鼎铭文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以及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大盂鼎铭文》(以下简称《大盂鼎》)不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字学价值,更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几乎作为大篆“必修课”出现在各美院的教材中。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居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字形上改变了早期结构符号的散漫不定,而臻于固定统一,结构多取纵势,圆融内敛,浑穆沉潜。在金文书法方面,《大盂鼎》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被称为“四大国宝”。
大盂鼎辗转的身世也值得说说。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 马上被当时岐山首富宋金鉴买下,重器很显眼, 但是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敲诈占有并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认识到有钱不行,还是要当官,于是读书赶考。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在北京琉璃厂闲逛时偶然又发现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真是缘分。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对比一下后面,真是败家子。新买家是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 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 旋即转送左宗棠。左宗棠知道时宝贝,转送给当时的收藏大家潘祖荫。为什么?左宗棠被人诬陷,险些丧命,潘祖荫密奏咸丰皇帝救了他一命,其中一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流传至今。潘祖荫为什么这么厉害?潘氏家族非常显赫,乾隆五十八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揭开了“贵潘”家族“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闻名于世的望族篇章。他历任六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生前就加太傅。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就在潘世恩故居,潘祖荫是他的孙子,也是探花,当时大理寺少卿,最重要的是在南书房当了几十年的帝师,这是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了。对皇帝影响很大。作为当时的收藏大家,他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大盂鼎目前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克鼎目前存放在上海博物院。当时的三大宝他收藏了两个,人不可能太圆满,他当时最大的遗憾是无后,弟弟潘祖年先后过继给他两个儿子都很快去世,他去世后弟弟潘祖年把这批搜藏运回苏州,新从潘家四房过继的潘承镜是但是仅仅过了三个月,潘承镜病逝,没有留下子嗣。新婚的丁达于就这样成了寡妇。潘祖年将丁达于更名为潘达于。在那个乱世,面对手上这些闻名海内外的国宝,无数人都盯着,潘达于作为家族负责人,带着大家族保护。和历尽艰辛躲过从清朝权臣到日本人,最后在新中国建立后,献给国家。
潘祖荫为书卷收藏建立滂喜斋,为青铜收藏建立攀古楼,”潘祖荫的“攀古楼”铜器在1933年左右,约有600余件。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曾经对潘家表示,“你们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参考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