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简《金縢》

 【年代】战国中晚期


【规制】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


【材质】竹简


【现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简介】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发布,包括9篇文献,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尹至》、《尹诰》两篇述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训》、《耆夜》三篇内容属商朝末期,《金縢》、《皇门》、《祭公》为周朝史事,而《楚居》讲述了楚国历史。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认为首批文献有五大学术贡献: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


《尚书》位于六经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清华简”中已发现多篇《尚书》,这次发现的《金縢》等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则是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


除《尚书》外,“清华简”中还包含有类似《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有的史事。有学者指出,清华简中的古文原本《尚书》与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发现整理,将有可能重写中国上古史。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荒野独居 (Alone)

常阳太尊石像

郭店楚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