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亡簋
天亡簋(“簋”,拼音:guǐ),又名大豊簋、朕簋、退簋,是一件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四耳方座青铜簋,与利簋同为西周初期时代最早、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腹内底部有铭文8行78字,内容与周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流传
这件青铜簋最初由清代山东潍县金石学家陈介祺收藏。据陈介祺记载,该簋在道光末年(1844年),与毛公鼎一起出土于陕西岐山。陈介祺去世后,此簋也失去踪迹。1956年突然在上海现世,由琉璃厂商人买下后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5]现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形制
主纹饰为两两相对的蜗身兽纹
簋高24.2厘米,底径18.5厘米,口径21厘米。侈口;四只环耳作兽首造型,耳下垂有方珥;深腹,下腹鼓起;圈足下铸有方座。方座簋和四耳簋都流行于西周早期。
器身和方座上的主纹饰,是两两相对的蜗身兽纹(又称夔纹),头是龙的形状,身体像背着壳的蜗牛。这种纹饰大多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