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柉禁诸器
这组精美的祭祀青铜器包括一张器桌和13件酒器,这是目前出土铜禁和共存酒器均保存完整的唯一成套青铜器。铜禁非常稀少(西周铜禁至今存世仅3件),大概因为体积过大,铸造起来耗铜太费,所以一般采取木制,或径以普通几案代替了。柉,读音为fán,汉字,释义为古书上说的一种树,皮可以制绳索。他的第一位收藏者端方在《陶斋吉金录》将其所藏青铜禁命名为“柉禁”,但并未详述其命名的理由。据推测,应是源自东汉《礼器碑》中“笾柉禁壶”的记载。“柉”原为树名,在《礼器碑》中借指杯或碗类容器,将青铜禁命名为“柉禁”并不十分恰当,但自端方以后,已成为该青铜禁约定俗成的称谓。 禁是流行于周代的一类用以承放盛酒器的器物,也是周代礼制中的一种礼器。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 古代禁分为两种:棜,或称斯禁,形状与车舆相近,方形有四周边而没有足,为大夫所用;禁,形状与方案相近,椭长,下面有曲足,为士所用。士所用的禁要高于大夫所用的棜,而天子和诸侯是不用禁的,所以称“以下为尊”。对于出土的文物,大型的承尊器无论是否有足,一般通称为“禁”,而小型的承尊器则被称为“器座”。 柉禁,1901年于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的一件青铜夔蝉纹铜禁, 长89.9厘米,宽46.4厘米,高18.1厘米,重32.2kg。器形为扁平长方体,前后各有长孔八,左右各有长孔二,器上尚存放置其他青铜器留下的痕迹。柉禁是自有金石学之后出土的第一件铜禁,此前禁这一类器物只见于古书记载。 柉禁及其他13件同时出土的青铜器于1901年(光绪27年)出土于陕西凤翔府宝鸡戴家湾,后辗转到了曾任陕西巡抚,时任湖北巡抚当时的金石学家、大收藏家端方之手。端方官至直隶总督,是清末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端方得到这套青铜器后非常得意,不仅请来同僚一起欣赏,还当场摆拍了一张照片——在当时拍照可是了不得的时髦物事,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端方在研究之后,将这套柉禁中的每件青铜器都认真考证及描摹,并收录在了他所著的《陶斋吉金录》中。1911年,四川总督赵尔丰因四川局势失控被免职,清廷命时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的端方署理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