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

 佛教出现前的远古印度社会,婆罗门教信奉神灵——即三大主神:创造万有的梵天(Brahmā)、保护神毗湿奴(Viṣhṇu)以及破坏、再生和舞蹈神湿婆(Śiva),认为祂们主宰一切,通过对这些神灵进行祈祷,就可以获得现世的种种好处,于是渐渐出现各种祭祀,以及对各种神灵的赞咏,书写记录成为四种《吠陀》。

婆罗门教认为古印度社会所有种姓都由梵天身体所生;婆罗门由头部或嘴部生成,故地位最高;刹帝利由双臂生成,地位次于婆罗门;以此类推。由于种族等级森严,社会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长期巨大差异,古印度社会渐渐分化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等四种非常不平等的阶级,实际上是一套血统论社会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其中婆罗门主要从事祭祀,刹帝利世袭军政,吠舍经营工农商手工业等,首陀罗则为贫穷的自由民,从事更为低贱的职业。除此之外还有在四种姓外的“贱民”阶层,地位更低,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根据唐代玄奘法师的名著《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技能伎数,禁咒医方。”

种姓制度带来的诸多不幸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状革新的思潮,史称“沙门新思潮”(梵文:śramaṇa)。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印度社会生产力上升,足够支撑大量出家沙门不事生产,思考和追求宇宙真理,这些沙门由俗家民众供养饮食和用具;同时印度处在热带环境,蔬果较多且四季常有,容易取得,也为沙门的饮食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在这种条件下,“沙门新思潮”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非婆罗门思想。其中就包含了宗教改革的佛教(英语:Buddhism)。

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罗卫国的王室太子悉达多·乔答摩, 放弃王室继承人身份和尊贵生活,出家禅修悟道。最终于35岁时在毕钵罗树(后被信徒尊为菩提树)下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号称释迦牟尼佛。佛陀认为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毫不吝啬地向社会各阶层和各身份的人宣讲妙法。他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四处游行,招收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张。佛陀在80岁的高龄时逝世(佛教称之为无余涅槃)。

佛教经历史发展,通过南、北两条传播途径,现代存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北传大乘佛教两条支脉,其中大乘佛教又分为显宗(汉传佛教的主要内容)和密宗(藏传佛教的主要内容),故也有上座部、汉传佛教(大乘)、藏传佛教(金刚乘)三分法;南传主要为以声闻乘阿罗汉果为最高圣位,北传则追求在未来世成佛,皆称为涅槃。创教者为释迦牟尼佛,一般尊称其为“佛陀”,“佛陀”义为觉者、觉悟者,广义上也包含三世诸佛。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甚至反对迷信。“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来自欲望”,佛教徒即为“相信这条法则的人”,佛教“最高原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现有佛教的诸佛菩萨均是由后来的教派发展而成。

传说佛陀般涅槃三个月后,五百位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由优波离诵出律藏,阿难诵出经藏,以口头传诵的方式流传。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论藏是在部派分裂后才逐步完善建立。不过佛陀的时代可能已经有作为阿毗达摩雏型的论母(mātŗkā)出现。大乘佛教将兴起之前的传统佛教教义视为只求自身救度的小乘佛教。不过,没有自称为“小乘”的佛教教团,“小乘”是大乘佛教对于其他佛教宗派的教义加以优劣判定的称呼,其所破斥的对象尤指毗婆沙师。由于“小乘”一词含有贬谪或宗派教义优劣判定的意义在,故学术界已渐渐不用此词。大乘佛教在教典上遵奉阿含经及大乘经,教理求自利利他,圆满成佛,分为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或认为有如来藏学派)。其教义是以三皈五戒十善、四圣谛、十二因缘为基础,进学六度波罗蜜,以成佛为终极目标而修行菩萨道。

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莽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秦景宪)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教经典,汉史书称之为“浮屠经”,但未受到皇室信奉。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飞于大殿,大臣傅毅告诉他是“佛”,于是他派蔡愔等人去天竺,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将自己避暑的行宫改为精舍让僧人入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南朝自晋朝衣冠南渡,大量僧侣也随来传法,佛法兴盛一直到陈朝,最有名的就是净土宗、天台宗也是在南朝发展起来,历代皇帝大力建造佛寺,供养僧侣。南梁王朝梁武帝萧衍提倡尊崇佛教,并曾多次舍身出家,除了自身奉佛,梁武帝还大力扶持佛教事业的发展。在梁武帝发表《断酒肉文》前汉传佛教“律中无有断肉法”,梁武帝认为所有佛教僧侣都应该遵守大乘《大般涅槃经》不吃肉规定,因此颁布《断酒肉文》禁止僧众吃肉,自己也行素食,开启了汉传佛教素食的传统,之后汉传佛教僧团开始遵守梵网经菩萨戒不吃肉。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牛僧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府,担任宣州团练判官,他由宣州去拜访牛僧孺时,有感而发创作了《江南春》这一诗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讲的就是这段时间佛教兴盛的景象。看起来有点像赞颂佛教,其实另有深意。安史之乱后,自唐代宗开始就崇信佛教,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佛教享有特权,寺庙的土地可以免税,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农民将土地“送给”寺院,缴纳一定的税额差给寺庙,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劳役,寺庙经济蓬勃发展。几十年下来之后,大量的土地和人员依附到寺庙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庙鳞次栉比,寺庙发展影响到了国家的赋税和劳役,已经触及到唐王朝的底线。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个问题,819年大文学家韩愈上奏了《谏迎佛骨》的奏折,被贬往地方,差点身死,于是大家只能隐晦的提及。这一诗句中的讲到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不过最终都消亡了的历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没有解救这些王朝。南梁梁武帝曾经四次将自己舍身寺庙,让大臣将自己赎回来,其中有一次花费了一亿钱,却最终被饿死。

840年,唐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即位,他宠信道教,开始“灭佛”运动,历史上称会昌毁佛,佛教称作“会昌法难”。其实唐武宗“灭佛”是基于唐王朝的大局出发,释放佛教寺庙的土地和一大批佛教僧侣,为王朝带来足够的赋税和劳役人员,缓解唐王朝面临的危机局面。唐武宗灭佛的成果如下:

1.拆毁寺庙:4600余座;

2.拆毁兰若(私立寺庙,未经国家批准):40000多座;

3.没收寺庙土地:数千万亩;

4.释放寺院奴婢:150000多人;

5.强迫还俗僧侣:260500多人;

6.释放依附寺庙的良人:50多万;

7.寺庙中的金银上交国家,铁器用来制作农具,铜器、铜像等铜制品用来铸造钱币。

这是世俗地主阶层和佛教寺院地主阶层的一次总对决,唐王朝在毁佛中受益颇丰。中国历史上对于各种宗教相对宽容,但是一旦危及国家统治,动起手来绝不手软。中国封建历史上历次灭佛运动原因都相似。

禅宗传说初祖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后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不知道这只是累积福报,并非内心的觉悟。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双方不契。
达摩深知梁武帝无法接受这样先进的思想,于是离开南方,“一苇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民间则相信达摩在石洞留下至高无上武学《易筋经》和《洗髓经》。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但是禅宗还是不普及,一直依附律宗,到了唐朝中期才有正式的禅寺。少林寺,是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的一座佛寺,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距今1500余年,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刹”。隋末群雄蜂起,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盗财目标,少林寺僧侣组织力量与山贼作战。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这段历史由于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而为大家。文革结束后,少林寺修缮重建,现存建筑当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仿古重建建筑,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练武场、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属于古代的原物遗存。 1996年12月,初祖庵和少林寺塔林(编号4-89)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一直寻求成为联合国世界遗产的身份,以求获得联合国每年拨款维修发展,经过屡次申请,最终在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8处11项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民间则认为达摩是少林武术瑰宝《易筋经》、《洗髓经》、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所以江湖帮派(如洪门、青帮等)、跌打师傅、少林派门人多奉祀其为祖师。惠能经历颇为传奇,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日本近代明治维新兴起,允许僧侣可以娶妻生子吃肉喝酒,形成现今的日本佛教。在韩国也允许僧侣肉食与结婚。现在“曹溪宗”属于禅门,是韩国25个佛教流派中最大、最权威的一支,各界均对其“敬而亲之”。“曹溪宗”在韩极具影响力,被视为有左右韩国选举的力量。总统候选人无论信佛与否,都一定会到“曹溪宗”的寺庙拜会,新任韩国总统就职后,也一定亲自拜访曹溪宗的寺庙.
全球佛教徒达5亿人,佛教徒人数远少于基督教(约24亿信众)与伊斯兰教(约15亿信众),但是一般仍旧认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这是因为虽然印度教信仰人口统计达10亿人远高于佛教,但是印度教具有民族限制,集中特定国家(例如:印度或尼泊尔),而犹太教亦有民族限制(例如:教规导致外邦人不易入教),相较之下佛教提倡平等、和平与博爱的思想,较无民族性限制,因此普遍认为佛教更适合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荒野独居 (Alone)

常阳太尊石像

郭店楚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