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系列-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于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期文化层231号探方出土。材质为木质,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大部剥落),经鉴定为该涂料生漆。此发现说明在史前时期河姆渡先民已用天然漆装饰生活器具。朱漆碗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余姚市市河姆渡镇,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000年。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