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系列-彩陶八角星纹豆
1978年出土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彩陶八角星纹豆的口颈为26厘米,足径为14.5厘米,通高28.4厘米。
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
此器泥质红陶,豆盘为圆唇斜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造型匀称、深厚、稳重。器皿的主体装饰是红褐色陶衣上描绘的六组白彩八角星纹。八角星纹是由一方形四面延伸两角构成八角,六组八角星绕豆腹一周,均匀地分布成带状,星与星之间采用两道竖线分隔。豆的口沿和高把装饰比较简单。口沿部分是在白色陶衣上描绘八组相对的半月形纹,半月形纹之间绘红彩短竖线五道。豆把部位用两道白彩圆弧纹,将豆把的高度分为相等的三截。圈足部位绘两圈褐色彩带,彩带之上用白彩绘贝形纹样。这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此器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用途
豆,为古代的一种盛食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新石器时代的豆多为陶豆,并为许多文化类型的居民所通用。此件八角星纹彩陶豆,是大汶口文化先民使用的盛食器,出土于山东泰安,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造型
此彩陶豆敛口侈沿,深盘圆底,下有喇叭形高把,造型匀称、深厚、稳重。器皿的主体装饰是红褐色陶衣上描绘的六组白彩八角星纹。八角星纹是由一方形四面延伸两角构成八角,六组八角星绕豆腹一周,均匀地分布成带状,星与星之间采用两道竖线分隔。豆的口沿和高把装饰比较简单。口沿部分是在白色陶衣上描绘八组相对的半月形纹,半月形纹之间绘红彩短竖线五道。豆把部位用两道白彩圆弧纹,将豆把的高度分为相等的三截。此类八角星纹装饰,还见于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一件青莲岗文化彩陶盆上。彩陶盆的造型与此豆的上半截几乎相同,装饰色彩也相一致。所不同者,陶盆略大,且表面的八角星纹有七组。两件陶器都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留下的工艺美术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独领风骚,原因在于表面装饰采用的复彩技法所展现的色彩美感及其纹样所反映的似有特别含义的物象。
色彩
复彩是将多种色彩同时应用,组成一幅图案。复彩技法是否运用得当,关键在于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和少色多彩效果,八角星纹彩陶豆恰恰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豆的色彩只有红、白、黑三色,但是作者已经懂得利用白底红彩和红底白彩可以取得两种不同的效果,并用这个原理将口沿与豆身区别开来。另外,同样都是红底上画白彩,是否用黑彩勾边,效果也截然不同。有黑彩勾边,黑白对比强烈,视觉感受也就强,所以我们看到的八角星纹和旁边的竖线就有主次之别。色彩还可以互相借用和互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八角星纹中央的红色方块,便是作者在这方面的匠心独运。如此丰富变幻而有节奏的色彩韵律,怎能不让赏心悦目呢!
魅力
陶豆上的八角星纹,更能显示陶豆原始魅力,它或是星星,或为某种观念形态的符号化,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却又萦绕盘旋于脑海。彩陶是我们研究上古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的重要标本,八角星纹也像许许多多远古之谜一样,有待我们进一步解读。
评论